《BO》導讀:為期四年的快樂大學生活一眨眼就過去,未來一下子跑到眼前,面對未來你會怎樣選擇?你是要繼續念:那是在國內還是出國留學?讀本科還是轉換跑道?又或是你要就業 or 創業?還記得曾有位攻讀生物科技博士學位的朋友說過:在博士的最後幾年,他猶豫了,他不知道該選擇放棄學位直接找工作?還是繼續拚下去,賭賭看能不能做到當教授、做到進入大企業的實驗室?已經 29 歲了,他說他還沒有任何工作經驗,還在學校裡面掙扎拚命著看來好像沒有太多前途的研究,家裡也有催婚的聲音傳出,面對這樣的未來,他很徬徨。同樣的,在《Medium》上有位就讀人類學博士學位的學生 Ryan Anderson 寫了篇文章質疑:高等學歷的價值真的值得我們花上人生最美好的十年嗎?大學首頁上美好的就業承諾真的能帶給我們體面安好的就業職缺嗎?(以第一人稱編譯。)
六零年代結束了。我們何時才會覺醒並發現在 2014 年,所謂的學術天堂在這三十幾年來的摧殘之下,已然成為熱烈燃燒後的灰燼?
當經濟不再蓬勃發展,再也沒有這麼多給大學的政府補助;過去便宜、方便取得的教育機制離我們遠去;但我們卻持續給予研究所學生以教職為生涯志業的願景,好像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在不久後擁有自己的專屬辦公室、勤勞認真的學生和光明的前途。
但目前這並沒有發生,曾經擁有的理想和憧憬,轉眼間竟成灰。
我是一個主修人類學的研究生,對,就是那個被《富比士》評價在所有領域中為「最沒價值」的學科。
多年來,人們總是問我:「你念人類學?所以你以後打算拿它來做些什麼?」
而我總是千篇一律回答類似:「噢,有『非常多』人人類學可以著手的事。」諸如此類的話,而這也讓我開始思考 ──── 或者說期待,是否另一邊的世界會有什麼不同。
而我總是千篇一律回答類似:「噢,有『非常多』人人類學可以著手的事。」諸如此類的話,而這也讓我開始思考 ──── 或者說期待,是否另一邊的世界會有什麼不同。
只是,也許另一端並不存在任何機會。
- 努力完成博士學位,就能夠順利走上學術一途,又或是獲得一份好工作嗎?
我和其他數以千計的研究生很殘酷地瞭解到,我們是如何耗費十年的光陰,為了不存在的職缺而受訓、為我們憧憬的安穩學術生活而準備,但到頭來我們卻只換得一場空。
我們為一種奇怪的「對假想僱主的忠誠」(如 Sarah Kendzior 最近提出的)而埋單,然而工作機會卻不隨著畢業的時候找上門。
我們都被耍了,仍傻傻地前進著。
我剛進入學術領域時,恰巧也是全球經濟的崩壞的開端(就是眾所皆知的大衰退)──── 直到我博士生涯的半途,我才明白狀況有多糟糕。一年後,我幾乎就要輟學,但現在回頭看,也許這可能會是更好的決定也不一定。
當時因為某些原因,我選擇堅持下去,其中一部分是因為對學術路途的期望,我想也許是我將太多的幻想放在那個假想僱主身上了。雖然看不到前景,但我仍然持續向前推進,並說服自己:只要我完成了這該死的學位,一切就會變得更好更順利。
許多像我一樣的人也報持著相同想法,但又是為什麼?
也許只是我們害怕承認現實的處境,也或許是即使聽見有關可怕、絕望的就業市場傳言時,我們仍然強烈相信高等教育的潛力能夠站得住腳。我們對高教深深地懷抱著理想而浪漫的憧憬,因此忽略了眼前殘酷的事實。
相信學習價值大於「找到工作」的信念某種程度上遮住了我們的雙眼,讓某些工作前景不樂觀、又背負債務的研究生,更不可能成為那些可以改變世界的少數人才。
我們必須勇敢地面對現實,因為當貸款複利的壓力開始折磨你的心智、債務催繳通知淹沒你的信箱、電話應接不暇時,要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
不想接受現實,只是因為不想要承認事情究竟有多糟,因為我們曾引以為傲的高等教育已經脫軌,我們總是告訴自己:高等教育機構一直都做得很好,謝謝大家一路上的支持,但事實上並沒有。一份模擬研究所錄取通知的信件會告訴你真正的樣貌。
敬愛的申請者,您好,我們現實世界大學全體教職員,正式地恭喜與通知您通過博士班的審查。校方將會提供您研究資金,不過,除非您本身擁有許多財務資源,否則您更有可能會因貸款壓力而心神衰弱,您的生活支出費用可能讓您暈頭轉向,所以您也會需要信用卡和就學貸款來支撐您的個人財務。而我們無法保證在五到十年後(當您用盡吃奶的力氣完成學業時)能夠提供您任何形式的工作機會。事實上,得到學術圈工作的機會非常渺茫,不過如果你夠幸運的話又另當別論。不管如何,我們仍然將比照 1960 年代來訓練學生。但千萬別失望,也許你能夠順利的生存下去。歡迎您的加入,請準時付清學費,否則您將無法進行註冊,我們接受 Visa、Matercard 與 American Express 信用卡。致上最好的祝福,URH 全體
當你收到這樣的信,你會怎麼處理?你會接受嗎?你當然不會接受。也許你會說上面的信件諷刺又愚蠢還很荒謬,但這其實和許多學生試圖在達到經濟一體化與惡劣情緒之前,就試圖在研究所生涯中尋找生存之道的實況相同。事情就是這麼糟糕,但你還不會看到大學與學術部門提及這個狀況,他們依然淘淘不絕的告訴在學生們研究所的各種就業機會或者其它的可能性。
- 別傻了!現在的學術界早就不像上個世代一樣能夠提供足夠的體面工作
學術界就業市場不只是冷清,目前也沒有潛力發展。如同 Karen Kelsky 說的,這是種內部崩壞。同時,當許多令人崩潰的事情接踵而至,許多終身職的教職員對此旁觀以待,並安穩的待在自己的位子上:
今天終身職的教授確實因為出身得到特權:他們生的夠早,以至於在能夠在大學僱用經濟體崩壞前就進入就業市場,以及透過排名陞遷。是的,學術工作市場在 1980 與 1990 年代非常緊繃,我當時就處在這樣的情況下。但當時的緊繃和現在大量崩塌的狀況不同。終身職可能會激烈地掙扎於是否要尋覓新的工作,不過在大學還沒開始進行任何帶侵略性的動作(如縮減規模、人力和減少職缺)以前,仍然有些工作的機會。
Megan McArdle 在《彭博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跟隨 Kelsky 的論點,並加入殘酷的事實使得脈絡更加鮮明。
學術界是世界上最剝削勞工的市場之一。這種情況不是因為好萊塢或百老匯等讓孩子們懷有夢想所造成的,在學術界的夢幻中,年輕人被鼓勵浪費十幾年的光陰在他們理應開始工作的時光中,並促使他們去追逐幾乎不可能得到的美國夢,但緊接著現實就在就業市場上狠狠地打擊了他們,因為這時他們能找到地的工作比當初 22 歲大學剛畢業時能找到的還要少。
好的,也許在學術界是有一些工作。但是拿到工作的機會太小了,以至於研究所學生不如停止在 7-11 買快餐放棄這一切,都好過花上六到十年的生命,勤奮地為了付出心力與附加價值不相稱的博士學位而努力。
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就業市場有多糟,但因為某些原因,這些研究所學生選擇持續踏著艱難的步伐。
在他們之後,仍然有大量的畢業生寄送申請書,並且樂意加入這個失敗的循環。如同文學名著《憤怒的葡萄》中的情節,數以千計的人用盡方法到達加州的金山 … … 結果只找到一些不存在但看似有前途的工作,人們因為太過絕望,反而願意去做任何事。我們都知道結果,但能有任何人說這些人是「廉價勞工」嗎?我們仍期待有其他的可能性。
這不是新聞了。2013 初期,加拿大博士生Sarah Kendzior 將重點擺在信念(或希望),這將扮演維持目前狀態的重要因素。
我目前看到就業市場中最令人不安的 ──── 不管是學術或是其它產業 ──── 就是在糟糕環境中的人們對一種不可能出現的未來抱持期待。希望是個利他的東西,不是單純為了你自己好。希望是支持的動力,但也會讓你看不見其他可能性。
- 這是群眾狂熱!儘管我們知道前途渺茫,卻還是有不少人拚盡一切遞出申請書
或許美好的未來永遠不會到來,但這就是讓我們所有人往前的動力。我們努力工作,希望能夠成為突破困境的人,希望一份同意書、論文或是報告呈現,就能夠成為神奇的點帶領我們成功。儘管不利的因素很多,但我們仍然向前努力,就像是陷入一種群眾狂熱。
數據不支持我們,如果你不相信我,就看看下面這個圖表。你看到了嗎?每年將近 36,000 名博士進入就業市場,卻只提供 3000 個新的職缺。
特別是我主修的人類學,看看勞工統計局的統計結果,有約 6060 名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接受調查,其中微小的 1% 曾在大學、學院和專業學校工作,而這些人比其他人平均而言賺得更少。
回到 2013 年二月,大學教授 Matthew Wolf-Meyer 寫了這篇文章討論人類學的就頁前景。勞工局說人類學相關的工作將會有 21% 的成長,表面上看來大有可為。但仔細研究數字後他發現:
第一,他指出人類學領域博士的人數在過去二十年有高度的提升(從 1991 年的 341 人到 2011 年的 555 人)。
第二,實際的工作機會數量很少。在 21% 的增長之下,2011 年有大約 6100 個工作,值到 2020 年約增長到近 7400 個工作。根據他的計算,這會導致每年有 300 個新的博士生無法為了「可預見的未來」而工作。
Wolf-Meyer 指出的最後一項議題是,精確的成長數字將會納入考古學和顧問的工作。這個結果 ──── 如同我們所聽到的謠言 ──── 告訴我們學術圈並不會成為大部分新鮮人的選擇。雖然申請書仍然持續地送出。
- 關掉大學首頁上虛無縹緲的未來保證,是時候認真想想未來的真實樣貌了
何時會停止?
這個論文的主題是人類學家 Eric Wolf 1982 年的著作《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如同 Wolf 在介紹中所解釋,這主題是帶有諷刺意味的。他的書並不是說明在歐洲人抵達前有很多沒有歷史的人,他整本書是在講所謂「其他人」是人類歷史中清晰且不可切割的一塊。
他們一直都擁有歷史,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重點是:沒有人沒有歷史,但是卻有人「主動的離開了歷史架構」。Wolf 的計畫是對付每一個問題,讓一些歷史上曾經被掩蓋、遺忘或邊緣化的東西變的清晰明瞭,這很重要,歷史甚至應該成為比軍隊勝績還重要的東西。
我們告訴自己關於學術界和高等教育,在歷史和故事中有一些消失的描述。我們講述成功的故事,這些故事成為一股動力,也是吸引大學生以及其他人持續進入研究所的東西。每個人都喜歡成功的故事,這也很有賣相,但至於學術界的其他人呢?那些學術界中沒有來歷、有理想卻沒有力量的人?
這些人雖然身在其中,但工作並沒有足夠良好的發展,以至於最後在系所的主頁或者大學報上,他們不是能用來吸引新生的人,因為他們故事不能提供我們對高等教育的美好幻想。
而我想討論的東西就更加諷刺了點,這些「沒有工作的人」並不是簡單的失業。他們不在學術界認為的「對的工作」之中。他們在學術圈以外;他們沒有擔任學院院長、教務長和系主任,他們是副手、是講師,而一些曾在零售商 Home Depot 工作或是做晚班工讀生的人,他們最後會轉換跑道,讓人生重頭來過或者可能更糟。
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另一種學術圈的看法,他們的歷史 ──── 和大學網站閃亮亮的頁面相反 ──── 告訴大家:高等教育不過這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們的聲音也告訴我們,什麼地方走錯了、又有什麼地方需要改變。
過去的夢正在燃燒著,我們能是旁觀者,也有可能身歷其境。我們必須改變現況,聽從不同族群的聲音。
引用來源:http://buzzorange.com/2014/09/02/academia-and-the-people-without-job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